甲辰年春牛誕生!台灣傳統「迎春牛」文化糊春牛製作全新紀錄

甲辰年春牛誕生!台灣傳統「迎春牛」文化糊春牛製作全新紀錄

在台灣的鄉村,春節迎新的傳統儀式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而其中的一個精彩節目就是「迎春牛」,而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今年迎來了甲辰年的春牛,這一次的製作過程特別有意義。

「迎春牛」是一個擁有數十年歷史的民俗活動,包括了一系列儀式,如摸春牛、迓春牛遶境、鞭春贊、搶春牛等等,最後以高空煙火和炸蜂炮歡送春牛神回天庭,是一個結合傳統和歡樂的盛大活動。每年,這個活動吸引了數十萬人前來參與,並在國際間享有盛譽。

然而,2023年卻是一個特別的一年,因為這是「第一次」完全在聖母廟內製作春牛。傳統工藝糊紙的保存者吳文進道長過去曾經連續為聖母廟製作了23尊春牛,而在甲辰年,他製作的這尊春牛代表了更有意義的方式來傳承「春牛」和「糊紙」文化。

聖母廟的王增榮主委表示:「牛自古以來就為人種田、為人服務。糊春牛,就是種福田,這是第一尊開放給眾人一起糊的春牛,希望每一位參與春牛製作的人都能簽名,大家一起傳承文化資產、創造新紀錄。」

在農曆八月十七日的上午九點,聖母廟舉行了盛大的開工儀式,設香案稟天奉旨行科,眾人一同參與「紙撚釘」的儀式,標誌著春牛的正式開始製作。

接下來,文化局的謝仕淵局長也親自參加了製作,他在吳文進道長的示範下,與近40位傳習師傅一同剖竹、撚紙釘、綁春牛,整個過程充滿了樂趣。

未來,吳道長和傳習師傅們將定期在聖母廟製作春牛,到了十月十七日之前,春牛的骨架將完成,而十月十八日之後,將開始用宣紙糊製「春牛肉」。他們希望能實現「萬人糊春牛」的理想,同時也將與台南市文資處合作舉辦教育工作坊,邀請對「春牛」和「糊紙」文化有興趣的民眾、學生和各級機構參加,一同傳承這個寶貴的文化資產。